讓法國海軍精銳盡喪的特拉法加海戰是怎麼發生的?

拿破侖作為自查理三世後第二位加冕稱帝的法國君主,巅峰時期幾乎整個歐洲都向其俯首稱臣,唯獨孤懸于大西洋上的“日不落帝國”例外;因此在拿破侖的擴張生涯中,跨越英吉利海峽登陸英國本土一直都是他所夢寐以求的。


1


盡管二十四歲的拿破侖在土倫戰役中擊敗了英西聯軍,為自己初出茅廬赢得了一片開堂彩,但短短五年之後,英國人便回敬給拿破侖軍事生涯的首次大敗:在埃及,納爾遜率領的大英海軍一舉消滅了法國人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艦隊。不過,這次失敗也讓拿破侖對英國的海上實力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但和歐洲曆史上許多最高統帥一樣,他的第一反應是揚長避短。

1799年,時年而立的拿破侖通過霧月政變獨攬法國軍政大權,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随即被法蘭西第一帝國所取代。彼時,包括英國在内的第二次反法同盟早已伺機而動,但拿破侖憑借其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在馬倫哥和霍恩林登戰役中重挫奧地利,并于1802年徹底粉碎了第二次反法同盟。



就在第二次反法同盟失敗的當年,國内矛盾頻發的英法兩國為了安内達成休戰共識:雙方在三月簽署了以撤軍為主旨的《亞眠和約》。坦白而言,該和約的簽訂除了英法要騰出精力穩定國内局勢的原因外,其實也是雙方海(英)陸(法)實力懸殊情況下的不得已的妥協或者逃避。

也正是因為簽訂《亞眠和約》休戰從來都不是英法兩國真正的意圖,所以僅僅一年之後休戰狀态就因法國船隻被英國扣押而打破。自此英法兩國旋即又陷入了全面且無休止的幹戈:從西印度群島到地中海再到巴爾幹半島。



1804年有兩件事情進一步惡化了英法關系并最終導緻第三次反法同盟的形成:當年三月,波旁王室的安茹公爵被法國定叛國罪處死;十一月,拿破侖加冕稱帝。這兩件事情引起了英國和俄國的極大不滿并于次年結盟對抗法國。

注:“安茹”本是法國西北部的地區名稱,但因為封地的緣故同樣也是中世紀歐洲的伯爵領,後變為公爵領;雖然是法國的領地,但“安茹”在曆史上卻與英國有着十分密切的聯系:出生于法國勒芒的亨利二世既是十二世紀中葉的諾曼底公爵和安茹伯爵,同樣也是英國金雀花王朝的創立者。



1805年3月,已經是法蘭西皇帝的拿破侖再次加冕自己為意大利國王,這一行為也徹底激怒了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二世,并最終促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同年10月19号,當法國和西班牙的聯合艦隊駛離加的斯港後,又是在埃及重創法國海軍的納爾遜率隊伺機而動,特拉法加海戰一觸即發......

盡管法國海軍在這次海戰中大敗于英國海軍,不僅精銳盡失還進一步鞏固了英國的海洋霸權,但“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也絕非浪得虛名:在以巴伐利亞為主要進攻對象的戰線上,法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敗了奧俄聯軍。

我是軍武最前哨!

關注我的頭條号,每天帶來精彩内容!


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jnhbjzzs.com/junqingjiema/84171.html